1990年开始筹划建筑骨灰亭和骨灰长廊,采用古建筑亭廊式样,位置在公墓的木区与土区靠围墙的地方。1993年骨灰亭(命名为“敬安亭”,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题写)和骨灰长廊正式建成和投入使用,可以存放骨灰1400余份,
存放年限可达20年,价格也适中,很受群众欢迎。后来北京殡葬业很多单位都修建有这样的亭或廊、墙等,不仅可以存放骨灰,而且可以美化环境。1996年,1400余个骨灰存放格位全部售密。
1994年下半年开始翻建李大钊陵园,1995年4月土建工程结束,同时开始重新设计生平事迹陈列室,7月正式对外开放。1993年以后,公墓的服务对象已经不限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,而是面向社会各界人士。公墓每年的墓地建设数量基本维持在每年300- 400个,而可使用的土地也在逐年减少。
纵观北京万安公墓70年来的发展历史,我们可以看到,她是和社会的变化紧密联系的,并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。
70年来,这里安葬了两万余名社会各界人士。在这些人中,有很多人曾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以相当的影响,这就是被我们称之为“名人”的人。而这里安葬更多的则是普普通通的人们,他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确信:死对于人都是一律的,无论高低贵贱。也正是他们百年之后选择了这里,使北京万安公墓更具有现代公墓的意义——这种“兼容并包”的精神切合了当初万安公墓的创办者的本意:“不限国籍,不论阶级,凡属清白人士均得认购穴地。”
我相信,现在99%以上的人都是唯物主义者,不会相信鬼神的存在、灵魂的不灭,那么,既然人已经去世,没有任何感觉,而我们为什么还要劳神费力地保存先人的遗骨呢?我想鲁迅先生《悼念刘和珍君》一文中有两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:“逝者已矣,生者永悼。”不是因为逝者,而是因为生者、因为和逝者紧密相连的感情。
北京历史上较早的现代公墓是位于西郊香山的万安公墓。这个公墓创始于1930年,占地130亩,经营至今达70余年之久。
香山东麓万安里一带,曾是大清朝京师禁地。据1934年出版的《香山名胜录》(吴质生)“万安公墓”条载:
以前,这地方叫龟蛇汇,因有积水潭,时产金纹丹睛龟和黑质红章之蛇,体皆清秀,性也灵驯,因以为瑞。乾隆闻之,前往验看,信然。钦天监谓:山川灵气所钟,故产此灵物,因此划为禁地。
咨询服务电话: 024-66687779 / 024-66688236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