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8年即民国七年,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司长的浙江人蒋彬侯(字尊违)在这一带购置土地,预备开办学校。蒋迷信风水之说,加上政府正在筹划建立公墓,遂与王荣光(字骠贤,时为恒生营造厂经理,曾任北京禁烟局第九分局局长)合作,将此地辟为公墓,因地处香山稍南的余脉万安山正阳,故名为万安公墓。
公墓作为人生旅程最后的归宿之地,不仅仅是安葬死者,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们与逝去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纽带。作为社区设施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墓,也是文化传承的场所。因此,公墓不应该是人们想像中的荒草野梧、白骨遍野的恐怖景象,而应该是一个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地方,公墓本身所包含的文化特征,自有它独到之处。人们对死者的有形的怀念,除了文字、图像、遗物之外,就要算是墓地了。无论是怀念、忆旧、伤感或是告慰先贤,墓地最容易令人触景生情。所以,任何一个公墓都应该有它独特的风土文化景观。
位于北京西郊香山的万安公墓,创建于1930年,已有万余人在此安息,是北京历史上较早的现代公墓。之所以说她是现代公墓,是区别于“公共坟地”而言。公共坟地,既包括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墓地,也包括慈善性质的、以区域为限的义园义地(如北京历史上的广东义园、东北义园等等)甚至乱葬岗子。《北平香山万安公墓章程·缘起》中说:“公墓之组织,其制创自欧西,实较吾华族葬为完备。”可以说现代公墓的出现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、融合的一个小小的实例,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,它同时还保留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。
咨询服务电话: 024-66687779 / 024-66688236 。